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钢筋森林之外,另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森林”正悄然生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频频现身长江口,“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安家于芦苇丛中,貉、黄鼬等城市“野生动物邻居”的踪迹也被一一记录……
9月10日,“灵动的国际大都市·诗和远方——上海市首次生物多样性调查阶段成果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展出。此次展览全面呈现了上海首次生物多样性“摸家底”的阶段成果,以详实的数据和丰富的影像,首次系统揭示了超大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奥秘。
游客在参观上海市首次生物多样性调查阶段成果展
为全面掌握上海生物多样性现状,2023年12月,上海市启动了首次全面生物多样性调查。该调查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由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同组织,统筹全市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公众等各方力量,参与人员累计超过5000人次。初步调查成果显著:全市已发现一批新记录和新物种,包括2个新物种、149个新记录种。
据介绍,此次生态系统多样性遥感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以城镇、农田、森林及湿地四大生态系统为主体,面积占比分别为34.53%、19.90%、15.36%和30.20%。截至目前,本次全市自然保护地物种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苔藓、昆虫及大型真菌等上海新记录物种18种。全市鸟类目前记录为5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29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93种,比2015年全市鸟类记录的463种多了71种。全市目前已调查到生物多样性相关非物质遗产共计256项,其中国家级有51项,市级有205项,涵盖了民俗、文学艺术、传统食物、传统医药,以及传统技艺等类型。
全市16个区全面开展了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调查,陆续调查记录到各类保护物种、新物种和新纪录种。以崇明区为例,调查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新物种2种、中国新记录种2种。
本次展览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配资短线炒股,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主办,各区生态环境局、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生态和市容管理处、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等单位协办。
蚂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